「口罩外交」有效嗎?推特大數據分析,台灣國際形象如何翻轉悲情
作者:陳貞樺
複製連結

WHA是世衛組織(WHO)的決策機制,即將在5月17日以視訊會議召開,美國國務院在社群平台上的挺台灣操作,是否能成功促成WHO發出邀請函給台灣,是最近的熱門話題。最後的結果,也將標誌著,在這個網路時代,社群媒體上的聲量與形象,是否能轉換成實質的外交利益,以及台灣未來是否有機會透過「社群外交」,突破長久以來的外交困境。

美國國務院願意如此挺台,除了可能有利用台灣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因素之外,台灣在這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,國際有目共睹的防疫成績,受到不少國際主流媒體與各國政府讚揚,以及台灣政府在國際社群媒體平台上,積極宣傳「Taiwan can help」、「Taiwan is helping」,成功提升台灣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,也是重要原因。

為了了解政府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「口罩外交」宣傳,以及國際主流媒體的正面報導與各國政府的讚揚,是否真的提升了台灣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,《天下》與網路社群PTT創站站長杜奕瑾創辦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(AI Labs)合作,首次以AI分析國際政治人物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推特(Twitter)上的「輿論情緒」,發現台灣在國際輿論不僅聲量提高,也成功將過去負面的國際形象,翻轉為正面形象。

我們先抓取並分析總統蔡英文在4月1日宣布第一波口罩外交前後(3月24日到4月14日),推特全站中有標示#Taiwan與#TaiwanCanHelp兩個標籤的中英文推文,包括第一波口罩受贈國的政要帳號推文與轉推資料。

時間點選擇第一波口罩外交,是因為受贈國大部份是歐洲國家與美國,比較具有外交指標意義。

口罩外交翻轉形象,「Taiwan can help」打破台灣悲情框架

分析這些推文後發現,口罩外交政策宣布後,討論台灣的貼文數,比宣布前多了將近2倍,其中英文推文數佔了9成,是帶動推特中台灣聲量提高的主要力量,尤其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(Ursula von der Leyen)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歐美重量級官員對台灣的感謝文,更是關鍵。